24小時咨詢熱線: 15008283910 楊總(廣告勿擾)
地址:成都市大邑縣晉原鎮興業大道南段118號
7月17日,多彩貴州網記者隨“脫貧攻堅在行動·同步小康看貴州”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花茂村,一幅新農村的美麗圖景呈現在眼前,昔日的“荒茅村”已經變成美麗“花茂村”。

“脫貧攻堅在行動·同步小康看貴州”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花茂村
“改善環境”讓脫貧有奔頭花茂村位于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,原名“荒茅田”,意指貧困荒蕪;后改名“花茂村”,寓意花繁葉茂。
雖然距離遵義市并不遠,但過去的花茂村貧窮,曾經只有一條能通馬車的村道。為加速改變面貌,村委會決定從改善交通入手,這樣的想法得到了上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。從開始修村路到翻新村民住房,漸漸地,花茂村的環境有了改善,到花茂旅游的人也逐步增多。
“2012年以前,村里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,2012年開始,村里實施新農村建設,村容村貌開始變化。依靠發展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,80%的外出務工人員漸漸地返鄉創業致富,返鄉農民工創業,又增加了村里的變化,花茂村開始擺脫貧困。”花茂村村委會主任彭龍芬說。
以此為契機,花茂村村支“兩委”開始制訂“發展一個產業、帶動一方經濟、富裕一方百姓”計劃。在村支“兩委”帶領下,花茂村開始念好“山字經”,打好“生態牌”,做實做好“產業扶貧”這篇大文章。不僅如此,花茂村還大力發展紅色游、田園游、智慧游為主導的鄉村旅游產業。
環境好了,村民掙錢的路子也多了起來,村民王治強就是其中之一。
王治強改建自家院子,投資開起了農家樂,取名“紅色之家”。如今,王治強的“紅色之家”生意紅火,每天接待200人,為村民提供了10多個就業崗位。在王治強的影響下,目前,全村已發展農家樂28家,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一個,引進大型農業企業一家,解決近千人就業。

王治強改建自家院子投資開起了農家樂,取名“紅色之家”
“鄉愁經濟”讓旅游有門路2015年6月16日,總書記到花茂村視察時動情地說:“怪不得大家都來,在這里找到鄉愁了。”
三年來,花茂村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,統籌推進精準扶貧與全面小康齊步走,積極打造“四在農家·美麗鄉村”升級版,發展起了“鄉愁經濟”。大力推進紅色游、田園游、智慧游等為主導的鄉村旅游產業,把一棟棟青磚黛瓦的黔北居民,變成一個個旅游產業“孵化器”,老百姓紛紛端上了“旅游飯碗”。
“我想跟總書記說,我們花茂人做夢都在笑!”彭龍芬說,黨的十八大以來,花茂村時刻遵循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統籌推進精準扶貧,發展高效特色農業,引導村民發展鄉村旅游,推進農旅文一體化。
通過幾年的發展,花茂村實現了田園風光、紅色文化、陶藝文化與特色高效農業的有機融合,守住了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,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新路,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
據統計,2017年,花茂村共接待游客數量約70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3000萬元。
“我們要把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深植于每一個人的心中,繼續做好生態這篇文章,保持天藍、地綠、水清,依托大旅游實現農旅文融合、一二三產業融合、產業與生態融合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,真正實現百姓富、生態美的美麗畫卷。”彭龍芬說。

花茂村陶藝文化傳承人母先才給采訪團展示才藝
“鄉村旅游”讓致富有希望“鳥語催人醒,蛙鳴伴夢鄉?;▍驳w舞,蓮下魚歡暢。小河繞田野,青山披盛裝。雖不比蓬萊,仍可算一方。”作為花茂村變化的見證者,花茂村退休教師候光富用一首詩描述如今的花茂村。
走進花茂村先才陶藝館內,歡聲笑語不斷,不少游客正在制作陶藝作品。在店里,店主母先才不停地穿梭其中,為店里的游客提供指導。
“沒想到這老手藝還能再次煥發生機。”母先才是家里的第四代陶藝人,家族手藝已傳承有百余年,曾經因村里貧窮,他的店子也面臨關門歇業的局面。但如今,在村委會的支持下,母先才的陶藝館的每年賣出的陶藝制品達2000多件。
“這都得益于花茂村旅游的快速發展。”母先才說,自2014年以來,花茂村搶抓“四在農家·美麗鄉村”創建的機遇,在全力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,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后,迎來了鄉村巨變。
近年來,花茂村通過“一事一議”財政獎補政策,累計整合資金2.4億元,全面改善了村里的水、電、路、訊、氣、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,建成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、游客服務中心,核心區域還實現了免費WiFi和“天網工程”全覆蓋,既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,又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。
同時,花茂村積極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,以小青瓦、坡屋頂、轉角樓、三合院、雕花窗、白粉墻、穿斗枋七 元素為基調,新改建黔北民居880棟,既保持了村莊傳統風貌,又結合了現代化元素,與青山綠水渾然天成,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數據顯示,2017年花茂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.6萬元,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約200萬元。